高润霖院士指出,高血这种分级方法体现了心衰治疗观念的压心转变,即从治疗转为预防,起点强调早期干预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解读危险因素,如糖尿病,高血左心室肥厚等,压心对减少心衰发生、改善患者预后,以及降低整体医疗成本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弗朗西斯博士进一步指出早期干预的重要意义,他说,研究表明,平均收缩压降低2毫米汞柱,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下降约10%;收缩压降低10—12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降低5—6毫米汞柱,心衰风险降低52%。这说明,早期有效控制血压,延缓或阻断疾病进展,是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关键。
杰瑟普博士说,根据心衰发生、发展的过程,将其分为A、B、C、D四个阶段,A阶段是指有高血压等心衰的高危因素;B阶段是指已经出现心脏的结构性改变,如心脏肥大等;C阶段是指已经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;D阶段是指严重的、难治性的心衰。心衰虽然难治疗,但很好预防,即应该从A阶段(高血压)就积极治疗,防止其发展到B阶段(心脏肥大),甚至演变成有症状的C阶段(心衰)。所以,控制心衰的关键、有效方法是积极控制高血压。
“药物治疗是慢性心衰防治的关键环节,”严晓伟教授在介绍心衰防治策略时指出,“ARB类药物(即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)在心衰各阶段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,对于A阶段患者,ARB类药物可以强效降压,控制心衰的高危因素;对于B阶段患者,ARB类药物可显著减轻左心室肥厚,改善左心室重构,使高危患者初发心衰风险降低37%;对于C阶段患者,ARB类药物可使死亡和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13.2%。”
(责任编辑:生活妙招)